张玉祥 官方网站

http://zhangyuxiang.zxart.cn/

张玉祥

张玉祥

粉丝:394191

作品总数:1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张玉祥,男,汉族,民盟盟员,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教授,油画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色彩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艺术履历: 1991年油画作品《泸沽湖畔的普米姑娘》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年...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写生是我们这一代搞油画的人习以为常的事

    选的画大部分是本人在中国油画院做访问学者的两次下乡实实在在的写生。


    钟涵先生说:“写生是我们这一代搞油画的人习以为常的事”.先生的话也让我深有同感。从学画到现在几乎所有完成的作品都是写生。写生是人类艺术史以来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虽不是绘画唯一的方式,但它是最直接和最频繁的观察和表达方式,是艺术家捕捉现场生活气息的有效途径。写生也是艺术家日常生活的常态:在家里、在画室,在候车,在乡下到处都是,速写本、水彩纸、油画箱。。。。。。即便是很少纯粹写生的现代绘画,也少不了在素材搜集阶段的草稿写生。写生是画家在观察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外在的形态、色彩和空间存在,动的静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写生会赋予它精神的内涵和生命,一条长凳,一个箩筐,一支旧碗。。。。。。,它们被记录、被表现、被凝固,从此就有了情感的灵魂。


    外出写生是体验生活、抒寓情感和赞美自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杨飞云先生说:“写生是画家用画笔和心灵直接触摸生命本源的有效途径。。。。。将作者此时、此地此心情的独特感悟瞬间凝结在画布上使之成为永恒,鲜活而生机勃勃。。。。。”。杨老师所言极是!每去一个地方写生回来,定会收获一批画回来,还会有很多美好难忘的记忆。记得在师家沟写生,跟随杨老师去一个离师家沟不远的叫佛店的小村,还没进村大雨倾盆而下,要画的老乡家在半山腰,杨老师带着我们冒雨全然不顾,脚下趟着泥水,深一脚浅一脚的爬到写生地点,马上全身心投入写生,一点也感觉不到环境的恶劣对杨老师有任何影响,还是那样的自然淡定。令我感动和钦佩!这是一段独特而不可复制的记忆!


    现代社会愈来愈多的复制和快速传播,使得人工化充斥所有领域,人与自然的隔离和疏远,人与人相互信任的缺失,淳朴和美好善良的东西越来越稀缺而弥足珍贵,过去很容易见到和找到的场景和老物件儿现在越来越稀少,在乡下写生,常常会联想到童年的时光,而在城市从来没有过。艺术对历史和过去更有兴趣,记忆和表现"过去"是因为人的喜怒哀乐、情感寄寓和积淀都留在了“过去”。写生对很多画家来讲似已过时和被摒弃,写生的话题老生不常谈而渐行渐远。当下发达的经济形势使很多画家淡漠了写生,图像、照片和电脑制作极大地满足了画者对技术的需要。使得写生几乎成为鸡肋。虽然下乡写生和在画室写生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往往下乡写生是对画室画画“刺激”的延伸和感觉方式的转换。下乡写生可以相对在一段安静的时空里安静的对景对人踏实的画画。


    画家的职业习惯是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英文“看”有see、look和wacth等词,而汉语都说看,看画,看景、看人、看物,看热闹、高看、小看等等都叫看。但此看与彼看的涵义大相径庭。画家之“看”也许可能是几种看的方式交替进行,很难说落在哪一种“看”上,但应是在感受和思维并行的前提下,锁定他喜欢和赋予情感的所有物象。对于强烈感受和被锁定的“美物”,不会轻易放过。毕加索说:"艺术家是来自各处的感情的容器;从天空,从地上,从一小纸片,从一消失的形状,从蜘蛛的网。这是我们不应该区分事物的原因。就事物而言,并没有类别差异。”艺术家对于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赋予和寄托了精神的生命!毕加索的笔下,任何物象皆被看做为被解析的视觉元素;莫兰迪一生都在“看”台面上的瓶瓶罐罐,却画下张张不一样感受的传世杰作;怀斯的窗前女人体系列画,重复画一个女模特,而画出不同感受的作品,伦勃朗的数以百计的自画像,每幅都是艺术家生活和内心的写照,张张是精品巨作;齐白石笔下的“虾”来自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与察,得益于画家敏锐而持久的“看”,从而挖掘出永恒的美感;自然形态在画家兴趣之眼所锁定,就为好画的生成提供了直接的可能性。


    户外写生直接感觉的鲜活性,在画室里很难找到。其感受是对自然景观强烈的既陌生又熟悉的新鲜感和亲切感,它们来自对视觉的新刺激和久违渐疏的现场写生与内心渴望的交汇。


    很多年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孩子考学教育和编写精品教材分离了我在画画上的精力。但客观的影响并不是我最终的理由,因而有了自我谴责!


    文革期间我崇拜陈衍宁、汤小铭,当时的小人书《无产阶级的歌》、油画《渔家女》和《永不休战》是我那时的最爱,还有夏葆元的素描等等,尤其是我的启蒙老师高金洲的油画作品和他的循循教诲,引领我走上了画画这条路。,因而放弃了早学几年的小提琴。第一次见到进口画册上的列宾、苏里科夫的作品时,有一种视觉上重见天日的感觉!在巴黎奥塞博物馆第一次用肉眼看到库尔贝的《画室》原作时,被深深震撼和感动!回来以后对印刷画册的热度剧减;原来我们一直在以讹传讹的画册里热爱着大师们!(画册与原画效果相去甚远)。在人生的这几十年,会有记忆深刻,至今不忘的片段,会遗忘掉很多很多片段,生活与记忆好像艺术品,只记载下人的情感和精神最精华的部分。艺术与生活与生命有什么内在的关系?!人的生命在诞生那一刻起本质意义上讲是朝向死亡,而艺术需要思想和灵感有瞬间片段的凝聚与提取,在人生命的时空流程中一段一段的被留存、被记住,被复制,被创新,留给后人那么多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有了后人更多再创造的坐标空间。


    杨飞云老师将写生视为是绘画的一种恩赐!和杨老师和陈丹青老师一起画画也可以说是给予我的恩赐和精神财富,是我最有意义的人生经历。二位老师的学术成就和艺术造诣自不必表,早已如雷贯耳!他们性格各异,都是性情中人。就对生活的和对艺术的理解这一点足使我深感钦佩!在山西师家沟画一位姓师的小伙儿,杨老师选择老乡家一间破旧幽暗的类似工具库房的小屋,反复选择和调整光线和写生角度,直到完全满意符合要求为止。那种沉稳的定力,那份真挚的情感追求和对艺术的虔诚令我由衷钦佩!从杨老师的身上我见到这种精神最为纯粹的体现!丹青老师对感觉的敏感和视觉捕捉的准确,令我完全折服!让我体会到他对艺术的真挚态度体现出一种完美的境界。


    回到城市,每每翻阅杨老师主编的厚厚的《回到写生》,看看次次写生的画,翻翻照片,感觉一种莫名的充实。他们是被我独有的由衷热爱的人。感谢父母的生养!感谢年代给予我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写生和人生是画画人独有的经历。